電泳儀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
電泳儀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| 時間: September-11 16:04:18 | 分類:技術欄目
凌儀生物專業提供高速離心機,美國Bio-rad伯樂電泳儀,德國eppendorf艾本德移液器,PCR基因擴增儀,雅培原位雜交儀,Thermo熱電離心機等實驗室儀器設備,要省錢,別錯過哦。1.電泳儀通電進入工作狀態后,禁止人體接觸電極、電泳物及其它可能帶電部分,也不能到電泳槽內取放東西,如需要應先斷電,以免觸電。同時要求儀器必須有良好接地端,以防漏電。
2.儀器通電后,不要臨時增加或撥除輸出導線插頭,以防短路現象發生,雖然儀器內部附設有保險絲,但短路現象仍有可能導致儀器損壞。
3.由于不同介質支持物的電阻值不同,電泳時所通過的電流量也不同,其泳動速度及泳至終點所需時間也不同,故不同介質支持物的電泳不要同時在同一電泳儀上進行。
4.在總電流不超過儀器額定電流時(較大電流范圍),可以多槽關聯使用,但要注意不能超載,否則容易影響儀器壽命。
5.某些特殊情況下需檢查儀器電泳輸入情況時,允許在穩壓狀態下空載開機,但在穩流狀態下必須先接好負載再開機,否則電壓表指針將大幅度跳動,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人為機器損壞。
6.使用過程中發現異常現象,如較大噪音、放電或異常氣味,須立即切斷電源,進行檢修,以免發生意外事故。
研發背景
1937年,瑞典生化學家Tiselius集前人百余年探索電泳現象之大成,發明了Tiselius電泳儀,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研究蛋白質的自由界面電泳方法,利用該法首次證明人血清是由白蛋白(A)、Α、β、γ球蛋白組成,并因此于1948年獲得阿果獎。隨后電泳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,1949年,RicketlsMarrack等人證明人血清蛋白質經電泳分離可依次分為白蛋白,Α1、α2、β、γ球蛋白五個組分,1957年Reiner對人血清五個組分蛋白進行了定量分析。
但自由界面電泳沒有固定支持介質,擴散和對流作用較強,影響分離效果,于是在50年代相繼出現了固相支持介質電泳。較初的支持介質是濾紙和醋酸纖維素膜,目前這些介質在實驗室已經應用較少。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小分子物質如氨基酸、多肽、糖等通常用濾紙、纖維素或硅膠薄層平板作為介質進行電泳分離、分析,但目前一般使用靈敏度更高的技術如高效液相色譜法(HPLC)等來進行分析。而對于復雜的生物大分子,以濾紙、硅膠或醋酸纖維素膜等作為支持介質進行電泳,其分離效果并不理想。于是1959年,Raymond和Weintraub,Davis和Ornstein先后利用人工合成凝膠作支持介質建立了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,從而大大提高了電泳的分辨率和分離效果,增強了電泳技術的發展、滲透及與其他技術結合配套的能力。致使各式各樣的電泳技術和電泳材料如雨后春筍、競相爭榮,成為當代實驗科學技術中品種繁多、應用廣泛、基礎與先進技術皆備的大技術。
根據電泳中是否使用支持介質分為自由電泳和區帶電泳。
自由電泳不使用支持介質,電泳在溶液中進行。這類電泳又分為非自由界面電泳和自由界面電泳兩類。非自由界面電泳指懸浮在溶液中的帶電粒子(如各種細胞)通電后全部移動,不出現界面,如顯微電泳等。自由界面電泳中被分離物質集中在某一層,形成各自的界面而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。自由界面電泳需要昂貴精密的電流儀器,僅在少數特殊電泳如等電聚焦電泳和等速電泳中使用。
區帶電泳都使用支持介質,根據支持介質不同分為濾紙電泳、醋纖膜電泳、薄層電泳和凝膠電泳等。此外,根據支持介質的裝置形式不同又可分為水平板式電泳、垂直板式電泳、垂直盤狀電泳、毛細管電脈、橋形電泳和連續流動電泳等